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
张异宾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时代,而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经典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更将在新时代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正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提出的时代命题。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从哪来”的理论之问,才能更精准地擘画“到哪去”的时代之问。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话语权和阐释权,才能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这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马克思?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如何积极利用最新的文献成果服务于我国马克思主义阐释权和话语权的建设?这一系列问题亟需我们回答,亦呼唤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成果。
2021年6月,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这是目前中国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见证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事业的新发展。20世纪20年代前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建设工作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在列宁的全力支持下,在欧洲各地购买和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遗稿,包括原始手稿、笔记、书信及其复印件。截至20世纪30年代初,该研究院共收集15000件文件原件和175000件照相复制本,这些丰硕的文献典藏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编译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中国也有必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权和话语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已经在通过各种途径以购买、合作等方式收集与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持续推动着我国典藏事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第二版(以下简称“MEGA2”)的陆续出版,愈来愈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也相继“问世”,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以更加完整的姿态展现给世人。不过,随着一系列新文献的发现,许多过去的研究定论被重新思考和研究。全新的文献编辑形式和内容,也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传统的理论解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编纂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才能最真实地还原他们的写作与思考情境,进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学术界有责任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译介和研判马克思主义文献编纂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与MEGA2文献展开反思性的学术对话。
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是目前中国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2025-08-03,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指着玻璃展柜里的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等文物问道:“这些是复制件还是原件?”得知手稿都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方收集到的原件,总书记感慨:“那很珍贵。”图为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供图 梁茵/摄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典藏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文献开展思想研究,从而服务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自20世纪开始,德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等都建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纂研究小组,在MEGA2编纂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文献的编译和整理,缺失了更加深入的思想史研究。思想史与文本犹如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之双翼,缺一不可。如何利用MEGA2的最新文献成果,服务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作出中国人自己的学术贡献?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阐释权和话语权,推进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理论研究,进一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就必须立足扎实的文献基础,对马克思的思想史进行科学的“概念考古”,从而在文本与实践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二
2005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在教育部和南京大学的支持下,研究中心确立了短期和长期的研究规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全面收集整理一手文献资料。持续在国内外购买和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研究性文献,建立图书资料室,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第二版已出版的全部书籍正文和附录、各语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经典文献。2008年我们访问全球最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保存基地——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定期互访,开展学术交流和手稿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关系。在与该研究所的合作中,研究中心被授权获得了一批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的复印件,并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展列馆。这成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重要根基。随后,研究中心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陆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研究。
建设大型数字化文献平台。积极利用已收集到的文献资源,将全部书籍和手稿进行数字化处理。截至目前,已上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马恩同时代哲学家、部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原始高清手稿共计20万余份,数据库包含了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中文共7种语言的700余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书籍文献。此外,还开发了各语种检索、对照和手稿研究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文献的使用效率。这一大型数字化文献平台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组建专业高效队伍开展系统性研究。经过多年的文献积累,2017年1月,研究中心成立“MEGA2研究小组”,正式启动对MEGA2前沿问题特别是基于笔记性文献的马克思思想史考古的系统性研究。小组成员主要由南京大学培养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组成,他们有着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础,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小组成员熟练掌握1—2门外语,大部分成员曾赴欧美的大学进修,不仅能够通过紧密的相互合作顺利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用不同文字写作的原文,还能够带着国际最前沿的学术问题去“打开”MEGA2。小组在不断的研讨中逐渐开辟了“阅读—研讨—选译—主题发言—讨论—修改—再研讨—形成成果”的研究路径。截至目前,已完成和正在选译的内容包括《柏林笔记》、《波恩笔记》、《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1847年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居利希笔记》、《伦敦笔记》等,形成了一系列选译和研究成果。
三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与灵魂,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则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这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亦扎根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独特历史进程之中。如何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积极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亟需我们思考与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权和当代发展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性理论基础。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人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风云激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仍十分复杂严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具有强烈现实指向的新世界观,对其的编纂和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所谓“去意识形态化”的西方马克思学的立场,恰恰是一种隐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把阐释这一科学理论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要积极利用MEGA2在文献编纂方面作出的成果,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文本阐释与批判对话,向世界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的中国故事,并使之服务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伟大的实践促生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源于实践,也必须面向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实践成果,亦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最新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实践,当是“改变世界”的时代之义。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截至2024年底共推出8批32种。图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部分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供图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顶层设计。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是完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已经能够而且需要从每个学科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总结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精准的顶层设计。这种自主知识体系的顶层设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建构,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面对不同学科研究的科学态度贯穿于我们的理论自觉之中:面对哲学,马克思不满足于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悬设,而是运用哲学的积极因素诉诸现实,创造具有时代性的新世界观;面对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跳入”政治经济学,总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跳出”政治经济学,揭露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面对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在形形色色的解放理论中寻找科学社会主义的钥匙;面对历史学和人类学,马克思始终坚持对历史现实的挖掘和总结,以“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来正视历史、寻找未来;面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马克思总是第一时间追踪自然科学和工艺学的最新发展,不仅辩证地看待人的全新境遇,而且致力于追求如何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见证了马克思对各学科研究的科学态度,也为我们当下的各学科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方法论指导。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跨学科研究态度,将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有力支撑,亦是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锚点。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确立本民族的文化基质和开展有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和“人类学笔记”,特别关注了东方道路和中国问题,他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具有地域特征的,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能直接移植到东方社会,必须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实践,走出具有东方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这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套照搬,而是要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寻找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与创新点,这才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封闭保守的,在日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与世界开展积极的对话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继续关注和研究国外理论发展最新动态,建构自己的体系和批判性吸收国外的理论成果并不冲突;二是要有甄别地开展国际交流,避免为了国际交流而国际交流的形式主义,真正引进有价值的国外理论成果;三是要站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平等地与国外学者对话和交流。“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建构自身,要以批判性的方式研究国外理论成果的不足之处,极大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阐释,丰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民族的伟大实践和文化复兴已经发展到了亟需一种全新的原创性思想话语的地步,我们应当且必须走在世界思想学术发展的最前列,这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义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已经深刻意识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学者已经初露锋芒,他们的很多理论研究既立足中国特色,又兼具世界眼光。我们坚定地相信,未来我们将在新的理论地平线上更好地回到马克思、走向当代,在马克思主义这座理论高峰上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作者: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教授